“以前不舒服只能硬扛,现在急救包随时可取。”近日,苏州市澄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关爱服务站里,快递小哥季河祥正跟着护士学心肺复苏,血氧仪红光在腕间跳动。在他身后,标有50个服务站的苏州地图悄然点亮,那是苏州为新就业群体铺就的“暖心驿站”。这些服务站正以健康守护、生活关怀、成长支持的三重暖意,为新就业群体搭建温馨港湾。
从“被动救治”到“主动防御”
新就业群体是依托互联网平台,在新经济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下灵活就业的群体,也被称为“新零工经济人群”“平台经济从业者”,包含快递员、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。他们以速度编织起市民便捷生活的网络,是城市发展的“摆渡人”,也是城市跳动的“脉搏”。
每周二下午,浒墅关镇永旺商圈的“健康驿站”总会飘出艾草的清香。45岁的外卖骑手老赵趴在理疗床上,中医师的手指在他僵硬的肩颈处游走,艾灸的温热慢慢渗透进紧绷的肌肉。“这脖子僵得像生锈的车轴,跑单时转头都费劲!”老赵笑着说,“来这儿按按,再跟着医生学套颈椎操,又能多跑几十单!”
新就业群体长期高强度劳作催生的腰痛、肩颈劳损等职业健康隐患,常因就医花费与时间成本的冲突被他们无奈搁置。而这个设立在商圈核心区的驿站,就是浒墅关镇以“医社共建”模式关爱新就业群体的缩影。驿站内,全科医生团队每周准时驻守,为骑手们量血压、做推拿,把健康服务直接嵌进他们的工作间隙。
更让老赵安心的是驿站建立的“一人一码”电子健康档案。扫码打开自己的档案页,血压波动曲线、肩颈劳损记录、理疗次数清晰可见。骑手小周也是受益人之一,他曾因高血压差点晕倒,如今通过档案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医生建议,学会错峰接单、定时服药,指标早已稳定。小周感慨地说道:“看着健康曲线平稳下降,跑车都更有劲了!”
这种从“等病来治”到“主动防御”的转变,正是苏州健康服务站的核心使命。在澄阳社区的服务站里,有让骑手随时取用急救包;在枢纽型服务站,专业心理咨询师驻点化解职业焦虑;移动体检车更是直接开到快递站点,让大家“上车就能做全套检查”。
浒墅关“健康驿站”。图片来源/苏州浒墅关发布
在奔跑间隙安放“一顿热饭”
正午的烈日把柏油路晒得发烫,网师巷社区的“小哥食堂”却凉意融融。快递员贾庆贺擦着额头的汗走进来,消毒柜里刚取出的餐盘还带着余温。他夹起魔芋烧鸭、冬瓜圆子和凉拌豆腐丝,配上一碗米饭,在收银台扫码支付9.9元——这是里河社区食堂专为户外劳动者推出的“暖‘新’赋能”营养套餐。“以前蹲在路边啃冷馒头是常态,现在热饭下肚,下午送货都觉得腿上有劲了!”
食堂角落的冰柜正嗡嗡运转,冰镇矿泉水瓶身凝结的水珠顺着外壁滑落。这是双塔街道联合企业打造的清凉补给站,与小哥食堂共同构成新就业群体的“生活服务区”。翠园社区的志愿者每天中午都会推着保温桶,给附近快递点送绿豆汤;锦帆路社区的“以新暖新”活动里,冰凉贴和防暑药被整齐码放在驿站的货架上;二郎巷社区的服务站里,微波炉旁总放着贴心提示:热饭请按3分钟键。贾庆贺说:“这些细节比空调还让人凉快,知道有人惦记着咱们,心里就感到十分踏实。”
“小哥食堂”。图片来源/紫牛新闻
给漂泊者的“心灵锚点”
木杏新村的社区教室里,剪刀剪纸的沙沙声此起彼伏。7岁的王小宝正跟着苏州大学志愿者学剪福字,他的父亲王海洋站在窗外对孩子挥手告别。“孩子放暑假,我白天送单实在没时间照顾,没想到社区暑托班环境好、老师专业,关键还免费!”他望着教室里儿子认真的侧脸,语气里满是欣慰。
这个专为新就业群体开设的暑托班,藏着不少贴心设计。“银发讲师团”的退休教师教书法,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做苏绣,急救课上孩子们还能学到包扎技巧。而王海洋最看重的是安全实训课:“万一我跑单时他在家磕着碰着,至少知道怎么自救。”在双塔街道的驿站里,像这样的成长支持还有很多:政策解读会帮外卖骑手了解社保缴纳,技能培训课为想转型的代驾司机搭起桥梁,就连驿站的书架上,都摆着不少亲子共读绘本,供家长带孩子歇脚时翻阅。
社区开设的暑托班。图片来源/紫牛新闻
如今,苏州的50个服务站已连成一张温暖的网,这些驿站像散布在城市角落的微光,照亮了新就业群体的奔波之路,也让新就业群体的每一步前行都踏在充满温度的土壤上。当站点的坐标在地图上不断蔓延,那些曾经的疲惫与难处,正在被这片土地的温柔轻轻抚平。
文/庄佳威
京海配资-京海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